还有的网络载文说,滹沱是水井的意思。人们围井而居,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市井”和村落了。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但无据可考,也经不住推敲。水井是人工挖掘的,可选择的地方应非常之多。
爱问教育培训网则称,“滹沱,汉语词汇,是守护陵墓人员的居住点”之意。我国的守墓人制度,似起源于东汉初年。据《后汉书》卷一四《宗室四王三候列传·城阳恭王祉》载,“建武二年,以皇祖、皇㛈墓为昌陵,置陵令守视。”照常理推断,既是“守视”,守陵人的居住之所理应离陵墓不远。但西安地面上的这几个滹沱村寨,附近并无皇冢帝陵,亦无高官显贵的陵墓群落。况且大人物的陵寝四周,最是忌讳水浸的。由此看来,此说尚有待进一步斟酌。
另有专家称,滹沱为蒙语,系“水边的村寨”的意思,特指“是蒙古大军聚住的地方”。这一论断则在多个滹沱村得到了印证。当年的元人首领,安西王忙哥剌率蒙古大军入主关中时,沿袭了家眷随军,逐水草而居的传统。遂选择了西安周边水源丰沛的地方安家定居。随着岁月的更迭,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古老的村落。据说,位于如今曲江新区雁塔南路的金滹沱村,当初就是一形如盆状,地势低洼的地方。有一条季节性河沟,从村旁走过。它每每引南来之水,注入“盆中”。因之,这里也曾叫“金盆洼”、“金谷兜”。另据位于北二环辛家庙环岛北滹沱寨的老人讲,滹沱村旁曾经有过一个大水池,是一洼活水,水质很好。用之做豆腐则别有风味。传说慈禧太后避难来陕时,曾对滹沱寨的豆腐大加赞赏。自此,这个村的豆腐便声名远播。因之也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之为“豆腐滹沱”了。在未央区龙首北路马滹沱村原址旁,曾有一通立于1990年的石碑,其正面书有“马乎沱”三个大字,背面应是村史简介。但天长日久,字迹斑驳,难以辨认。依稀可见有“该村始建于元代,原名叫马家滹沱。”“当年村边水草肥美”,“水中可见蚌壳”之类的字迹。位于雁塔区长延堡东仪路的沙滹沱村,也明确记载,“元代元贞年间有村,村西原有唐代运粮河。河水干涸后变为沙滩,故名沙滹沱。”《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沙滹沱,又称沙谷洞。位于周至县青化镇的上滹沱寨和西滹沱寨,更是历史悠久,记录甚详。据《元史·兵志》载:“元世祖二十年,以南山把口子巡哨军人八百户,于周至之杏园庄屯田。”又据《西安通览》载:“西庄亦是当时的屯田村。滹沱寨是蒙语水草茂盛的居住地。亦为当时的屯田村。”上下滹沱寨距如今的沙河水街仅数公里之遥。由此看来,滹沱为“水边的村寨”,当是有据可考,言之成理,似为正解吧。
至此,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长安大地八水环绕,泊洼遍布,鸭浮鱼跃的美丽图景。依稀看到了一派军民屯垦,吆牛喝马,炊烟袅袅的动人画卷。这应是当年遍布关中的滹沱吧。
滹沱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成就了其华丽的篇章。千百年来,天翻地覆。西安地界上的滹沱村早已是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了。有的高楼林立,成了漂亮的住宅小区;有的风光秀美,成了闻名的旅游景区;有的工厂遍布,成了当地的工业园区;还有的种植业发达,成了地标性果蔬种植基地。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遗憾的是,曾经的水波粼粼,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早日还滹沱村一个“水草肥美”,绿水青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