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前一句语出《庄子·齐物论》,原文凡48字,但在李诗中却只用7个字而已!
用典虽有“炫技”的嫌疑,有时还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但不得不承认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是极为经济的,这是用典的魅力所在!而“含蓄抒情”正是用典的修辞效果。
“诗贵含蓄”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美
拓展一下——
用典有“语典”和“事典”两类。前者有姜夔词《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出于杜牧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之句,因为原典是诗句,故称语典。
后者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孙权(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等五人的事典,毫无痕迹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如: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了,接着讲“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指模仿前人语句,造出结构相似而又另翻新意的语句。比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两句其实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表面上表达对弟弟的希冀和劝勉,但深层次之意写的是功业难酬以及兄弟相聚难再的无奈和悲痛之情。而在王诗化用后表达的却是一种激昂向上的朋友间的离别安慰,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大家感受到了“化用”这一修辞的特质,它其实是一种仿拟(仿写),不过跟我们平时做的“仿写”题不同的是,“化用”重在通过字句形式的变化来造出新句新意,也就是所谓的“推陈出新”。
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化用之后的句子会比原句更胜一筹,让读者误以为化用的句子是原创。
如《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其实源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之句。但明显,王勃的句子比庾信的原句更高妙,意境更深远、辽阔,真正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化用至境。
这让我们联想到,因为如今音乐类电视节目愈来愈多,现在很多原创歌曲都有另翻新意的改编版,改编版往往加入了摇滚、说唱、戏曲等元素,让不少年轻的听众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这也是诗句“改编”的魅力吧。
最后是“引用”。
这个我们非常熟悉,从小到大语文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写作文要多引用名人名言。所以,“引用”这一修辞说白了就是四个字——照搬原文。
说的高级点就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诗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所以古诗词的“引用”可以只是就那几个字照搬,而情感不“照搬”)
西汉时,由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大夫上书创作往往援引儒家经典,逐渐形成一种引经据典的风气,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汉末,再加上曹操自己对《诗经》也是极其喜爱,故而原句引用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引用是时代思想和文化风气影响的产物。
今天的古诗文常识小课堂就到这里,最后留几道思考题,请大家查找相关资料,判断以下几句话分别属于什么用典、化用和引用中的哪一种?
1.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李白《金陵望汉江》)
【注释】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
3.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参考答案】
1.李诗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一种盛世才子的惆怅。
2.“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
3.这首词最脍炙人口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并不是晏几道的原创,原诗出自唐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诗,全诗如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可以看出这是“引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